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正文

【艺家人·校友】丁毅作品

【来源:艺术学院     | 发布日期:2020-05-29 】 点击数:



丁毅

1970年10生,山东省肥城市人。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水彩画会理事、山东水彩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泰安市第四届青联委员、泰山画派研究会秘书长、泰安市美术馆(泰山画院)专业画家、泰安市第十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87年—1991年在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师从宋守宏、袁玉堂先生学习水彩画,2007年—2009年在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水彩研究生班学习,师从王绍波、侯安智、王辉林先生,学习水彩画。1992年水彩画《天境》入选香港中国水彩画大展,水彩画《西域》入选中韩百人精作展;1995年水彩画作品4件入选山东省第五届新人新作展;2002年水彩画《青春无悔》获中国首届职工艺术节美术铜奖;2003年水彩画《老渡口》入选中国第17届新人新作展;2008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水彩名家丁毅》、2015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丁毅》个人画册;2017年与刘建东、冯晓东合作的水彩画作品《大国重器》入选全军美术作品展;2019年水彩画作品《工业记忆》入选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20年水彩画《工业记忆之二》入选2020“遇见”第二届全国水彩画网络展,获优秀奖。









水与彩的挑山工

——丁毅和他的艺术之梦

文/王绍波

在山东水彩军团中,泰山脚下,有一位年轻的“老”水彩人,他就是丁毅。

谈起他,要从海边说起。青岛,水彩一般美丽的青岛,这里曾是丁毅水彩艺术之旅启航的地方。和丁毅第一次见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已故水彩艺术家宋守宏先生家中。当时丁毅在青岛工艺美术学校读书。他17岁开始水彩画的学习与写生,近乎痴迷的基本功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练就了娴熟的水彩画技巧,也由此踏上了水彩画艺术的执着追梦历程。1992年,丁毅的作品入选香港中国水彩画大展、中韩水彩百人精作展。2007年,丁毅来青大美院水彩研究生班学习。之后的十几年,我逐渐加深了对丁毅的了解。三十多年来,他从未间断对水彩艺术的追求,在山东水彩画界一步步声名鹊起。

丁毅的水彩画题材内容丰富,风景、花卉、静物、人物无不涉猎,虽少有特殊的技法技巧,但笔笔灵动、抒情达意。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着司空见惯的事和物,捕捉着生活中每一个令人心动的细节;以灵动的画笔诉说着身边的物态人情,洋溢着对生活的无尽爱恋和绵绵情意。他的水彩画以传统写实画法为主,融入传统绘画的笔法,使水彩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而富有变化;他的写生作品用笔轻灵潇洒,色彩明丽清朗,画面简洁轻快,透出一种阳光的靓丽之美,充分发挥了水彩画透明润泽的的语言特色和抒情特性;其创作则在沉稳凝重或苍茫浑朴中透射着灵动韵致和朴实自然的生活气息,其扎实的绘画基础、娴熟的水彩技巧,以及于质朴浑厚的水色语言中透射出的自然、灵动气息。时而又在作品中融入一些设计或构成的元素与表达方式,使其作品具有了较为突出的个人面貌和特质。这是他长期深入生活,潜心探寻的结晶。

创作上取得的成绩及其谦恭审慎而古道热肠的禀性,让丁毅在当地甚至省内的美术界得到广泛认可,先后被推选为肥城市美协主席、泰安市美协副主席、山东水彩画会理事。在他看来,这些“名头”仅是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并不能拿来做炫耀的资本。近年来,除了工作和个人创作,他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方美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中来,亲手建立肥城美协以来,出版会刊《桃都美术》,举办肥城美术届次展览和中国水彩名家画桃花写生采风活动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艺术交流活动,通过策划展览写生、邀请名家讲学等活动推动地方画家群体的成长,为地方美术和山东水彩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因为丁毅对艺术地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责任担当,使他逐步成长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泰安市美术馆(泰山画院)综合部副主任、专业画家,泰山画派研究会秘书长、泰安市第14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相信在新的平台上,他会继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做水彩事业的挑山工,永攀艺术的高峰。

 

随境而安

——丁毅水彩作品评论

文/张钺 (水彩评论家)

艺术家,从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经历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就如人们要多看书,以弥补经历的有限,从而逐渐丰富对世界的认知,并尽量在遇到事件的时候,能有足够的准备,以免出现措手不及。越是“经验”丰富、经历坎坷的人,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诱惑和干扰,越能显得坦然而处事不惊。

我们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已经领略过“太多”的精彩和神奇,越来越多的“启示”引发了过度的思考和憧憬。太多的时候,我们深陷于“功利”的追求,而忘记了自身实际的限度。在无数次“悔恨”于自身智慧的不足之后,贪婪的“求知”于外部世界中、他人的“成功”经验。岂不知,每个人的“优点”都往往是被大多数“别人”忽视的、珍贵的特点,即使这些特点总是被人为的定义为“缺陷”。

画家丁毅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从“他人”那里得来的、“故意”的经验,反而从中可以得到一份异常安详和欣喜的坦然之感。这样一位画家,静静地琢磨着他所钟爱的斑驳金属,痴迷于富有肌理的沧桑味道,满足于跳跃而明快的色斑。没有甚多洒脱精彩的炫技,也不屑于“异国情调”的光影灿烂,更多的是安详而不失灵动游戏,开心的完成画家的使命。

在这些作品中,画家丁毅采用了数种不同“精度”的方式。从细致的肌理描绘,到写意的笔墨律动,再到如孩童填色般的纯真状态,画家自如的调整作画的心境,每次状态都能达到坦然处之、得意自在,这就是一种、很多画画的人非常崇尚的“随境而安”。

以作画的状态来看,画家的“种类”是很多的。有的歇斯底里,激情万丈;有的优雅恬静,荣辱不惊;有的责任满满,悲天悯人;有的精灵古怪,灵感闪现;有的阴沉压抑,稳如泰山。不了解画家的围观者,即使作品与画家当时的情绪并不相符,但画家那份“艺术”范儿,也会也会被画家作画的状态所引导,从而对“艺术家”有着各种各样的印象。

而专业的观众和美术同行来看,美术家作画,是天职、是本分,作品形成的过程是作者自己的,而作品最终的效果,则是属于别人的。所谓“人如其画”,更多的是“文学化”的象征,实际情况并非符合。画家丁毅的作品,由于形式多变,更是无法让人“解读”或“猜测”作者的状态,这却是很有趣的。

搞艺术的人,一方面会表现出“特异”之处,一方面也喜欢自己拥有一定的“神秘感”。展示方式和表现手法多变,无疑是实现这种愿望的好办法。无论画家实际是怎样的性格,或者以哪种情绪为主,只要作品表达出足够的“画面情绪”,观众就会从多方面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多角度、错时空的“共鸣”。

我们在数期文章中提到过:很多时候,观众会被片面的“美术习惯”所概念化、并被误导,认为一个画家只应有一种风格,才能是有“识别度”的。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很久,但随着信息时代更进一步的发展、艺术家经营和推广进一步的完善,画家们拥有的能力也会被更多的展现出来,而不再是“坚守”某一“识别度”为尊的、被动的“扩散模式”。

我曾有一位友人,把一个人的多才多艺相比于“农村文化站站长”,认为是没出息、不正经的表现,并以此警告我不要滥显才能。但我却认为:人的适应力是非常强大的,接受力也是很强的。历史上很多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多才多艺、多风格或风格多变的。我们应该勇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乐于随境的适应。毕竟有俗话说:不一定哪片云彩会下雨呢!

最后对大家的建议:培养更广阔的兴趣,不要执念于风格的形成。随着时间和经历,你的“风格”,其实早就已经悄悄地和你在一起,和你一起成长了。


(撰稿:本人提供,审核:李宏文,编辑:吴昊)